2017年4月8日,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在北京召開2016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與杰出貢獻獎頒獎大會。此次共評選出28個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馮廣朋副研究員主持完成的“中華絨螯蟹產卵場修復和種質保存技術研究與示范”成果榮獲2016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技術開發類)。

該項目自2003年起,圍繞“監測評估-生態修復-種質利用”三個遞進層次開展系統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項目率先創建覆蓋長江口10000平方公里的全水域數字化持續監測體系,年均獲數據10萬個,發明了小型蟹類聲納標志跟蹤和三維定位技術,遙測標志保持率和信號接收率達95%以上,闡明資源衰退的主要成因是補充性過度性捕撈導致繁育群體不足,資源監測為產卵場修復奠定了數據基礎;首創蟹類行為學定量研究方法,闡明了河蟹生活史不同階段的行為特征和生境需求,發現河口區大規模灘涂濕地圍墾使河蟹從早期浮游到底棲生活的關鍵轉換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查明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長江口東經122.40°附近面積260平方公里水域,實驗研究為產卵場修復奠定了科學基礎;發明親蟹雙重標志技術和自動化放流裝置,創建“底播生物+漂浮濕地+放流親體”三位一體的綜合技術,成功修復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繁育場功能,蟹苗資源回升至30~50噸歷史正常水平,綜合措施為產卵場修復奠定了物質基礎;通過對放流和野生親蟹在形態、生理、生殖、分子等方面對比研究,證實了人工增殖放流未對遺傳多樣性造成影響。國際上率先實現了中華絨螯蟹胚胎超低溫冷凍保存,揭示了超低溫冷凍對中華絨螯蟹胚胎的冷凍損傷機理,攻克了優良種質長期保存的技術難關。項目成果在創新性、整體性、科學性等方面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水域生態修復提供了科學典范。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是我國海洋工程領域的最高科學技術獎項,用于表彰和獎勵我國海洋工程基礎研究、技術咨詢、設計施工、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先進技術成果。此次獎勵的獲得,充分肯定了東海所在河口漁業資源養護領域多年的工作積累和突出成績,將有助于推動相關研究學科的發展,進一步鼓勵青年科研人員在科技創新、技術集成、成果產出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科研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