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科技部農村司、農村中心在北京組織了11名遺傳育種、水產養殖和財務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牽頭承擔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淡水養殖品種選育及規模化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進行了驗收。
該項目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下設五個課題,分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承擔,同時聯合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水利部中科院水生態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在各領域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單位的數百名科技人員共同參與完成。項目針對淡水主養品種種質資源混雜、人工選育的良種少、選育效率低等產業關鍵技術問題,開展了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群體構建與遺傳評價方法研究,建立種質資源高效、快速評價與鑒別技術平臺,形成主要水產生物的種質資源庫和信息平臺;將傳統育種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建立了現代育種技術體系,選育出了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淡水養殖新品種,創制育種新材料。突破了名優特色養殖品種的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瓶頸,并進行產業化應用示范;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科技創新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淡水遺傳育種研究隊伍,完善了一批設施完備、功能齊全、運行高效的育種研究基地,奠定了我國淡水主要養殖品種育種研究可持續發展基礎。
項目執行期間,收集、保存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基礎群體和核心群體23個。培育出淡水養殖新品種9個,創制育種新材料20類,年繁育優良苗種20億尾,推廣養殖面積達101萬畝,效益增加10億元,輻射帶動養殖面積達200萬畝,效益增加30億元。形成22個重要水產種質資源評價、新品種選育和特色種類苗種規模化繁育的關鍵技術。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17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69項。建立魚、蝦、蟹類新品種選育技術創新、特色品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研發平臺10個。形成特色品種苗種繁育企業24個,帶動形成龍頭企業8家,建立試驗示范基地94個。制定技術標準和規范38項,發表論文246篇,其中,SCI/EI收錄119篇,編寫專著19部。形成一支擁有112名以上高級研究人員、71名中級研究人員、132名中級以下的淡水育種產業科研開發創新隊伍,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84名,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名,培養企業高級科技人員30名以上,培訓技術人員6000人次以上。
專家組審閱了有關資料,經過質詢和充分討論,綜合評審認為,全面完成了立項批復所規定的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經費使用基本合理,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