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漁機所劉興國研究員帶領的池塘生態工程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體)在池塘生態工程化養殖研究的基礎上,研發出了一種分級序批式高效能池塘養殖系統,并以團頭魴為養殖對象進行了為期3年的試驗養殖和系統優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該系統的分級養殖區包含多個養殖單元,約占水面的20%左右。每個單元由三級養殖池組成。每個單元的養殖池之間設有分級過魚閘門,可定期通過攔網篩分不同規格的魚類,實現自動分級、序批式養殖。池塘的其余水面作為凈化區,一般可設置1-2個具有分布和引導水流作用的分水墻,為了提高凈化效果,在凈化區設分隔網,用于放置浮水植物等。在不同的養殖池內,根據需要還增添了配套設備,例如增加涌浪機提高集污和增氧效果,安裝具有數字化管控、往復運行,交替投料的移動式自動投飼裝置,以滿足高密度魚類養殖需要。
序批式池塘養殖系統結構圖
3年的養殖試驗表明,分級序批式養殖與傳統池塘養殖相比在養殖產量、效益、節水、減排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按全部水體計算的團頭魴平均產量超過2250kg/667m2,配養的濾雜食性魚類產量150 kg/667m2。尤其該模式多批次養殖,可有效解決傳統池塘養殖水產品集中上市、產品供大于求導致價格低迷、養殖效益低下以及春夏季節市場無魚可買 “魚價暴漲”等問題,可實現水產品均衡上市。研究團隊在系統中配備了分區集污、層級凈化、苗種分級培育等設施功能系統和分級、集魚、機械捕撈、水質調控、智能投喂等生產管理系統及設備,實現了池塘綠色高效養殖、富營養物質資源化利用、養殖環境有效調控、養殖過程清潔高效,具備了設施化、機械化、自動化生產能力,符合池塘現代工業化發展方向。

序批式池塘養殖系統現場圖
在池塘養殖向標準化、設施化、機械化、智能化和多營養層級復合、精細化生態高效養殖的情勢下,研究團隊研發的池塘分級序批養殖模式為我國池塘養殖“調結構、轉方式”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途徑,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