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后,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正是魚類繁殖的最佳季節,也是漁業科研人員開展苗種繁育的繁忙季節。5月2日,在江陰引種試驗基地,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員正帶領項目組緊張有序地開展淡水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攻關。
基于前期的研究積累,項目組通過人工馴養已經基本掌握了淡水大黃魚的繁殖生物學特性和親本培育關鍵技術,培育出一批性腺發育良好的親本。4月初,徐跑研究員帶領項目組多次召開淡水大黃魚繁育試驗方案研討會,精心設計預案和具體技術路線。
在徐跑研究員的帶領下,項目組成員積極主動放棄“五一”假期休息,夜以繼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人工催產方式、苗種孵化及開口餌料等方面破解多項技術難關,在我國淡水大黃魚人工繁殖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研究過程中,徐跑研究員不斷激勵項目組年輕科技人員、黨員,要珍惜機遇,要有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勇氣和時代精神,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目前,項目組已獲得首批人工繁育苗種,為進一步實現我國淡水大黃魚苗種規模化繁育和養殖產業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淡水大黃魚原產美國,具有生長快、肉質好、無肌間刺、營養豐富的優勢,雜食性偏肉食性,能攝食配合飼料,在我國具有良好的人工養殖前景。為加快我國引進的淡水大黃魚新品種的繁養進程,2018年6月,徐跑研究員與聞海波副研究員赴美國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實地考察了淡水大黃魚的生境特征,系統研究其基礎生物學特性,并嘗試開展了人工催產試驗,為在國內突破淡水大黃魚的人工繁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