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26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曹煜成研究員任項目首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牽頭組織實施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農業與淡水漁業科技創新”重點專項部省聯動項目“海水池塘高效養殖技術與生態養殖模式”啟動會在珠海順利召開。項目首席、課題負責人及項目骨干等80余人參加了此次啟動會。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專項管理團隊成員,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旭東,珠海市科技創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卓穎強等各級科技主管單位領導,以及項目牽頭單位有關領導,專項及項目咨詢專家組湖南師范大學劉少軍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韓剛副院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徐皓研究員、南海所副所長張殿昌研究員、中山大學何建國教授、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書記劉勝敏研究員、福建省漁業資源監測中心黃種持研究員等應邀出席會議進行指導。
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許璇科長對項目的立項啟動表示祝賀,并提出,要加強項目監督監管,把握好“三度”評價標準,重視研發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嚴守科研誠信;同時要加強成果與項目之間的關聯,助力產業發展。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李旭東副廳長致辭,他指出,圍繞海水池塘高效養殖技術與生態養殖模式加強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打造粵海糧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聚力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310”具體部署和“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并表示,將會全力配合主管單位推進項目實施,做好項目監督、管理與服務工作。
項目首席曹煜成研究員詳細匯報了項目的實施方案,5位課題負責人分別匯報了所承擔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項目針對海水池塘養殖的抗逆良種供給不足、工程化設施裝備匱乏、病害多發、水環境管控精準度不高、池塘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效率低、養殖容量受限等產業堵點問題,圍繞對蝦、魚、蟹、參、貝等海水池塘主養品種開展全鏈條協同攻關,培育海水池塘生態適應性速生抗逆良種,開發自動化養殖裝備與智能化管控技術,建立工程化綠色高效養殖與病害生態防控關鍵技術、生態化池塘多營養級立體養殖系統的容量提升與碳匯技術,集成海水池塘標準化生態工程養殖模式,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打造海水池塘養殖高效產出和綠色生態的現代漁業養殖生產模式。
項目咨詢專家組對項目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考核指標、總體實施方案表示肯定,并針對海水池塘適養品種的研發、養殖關鍵技術與模式的構建與優化、池塘養殖裝備智能化提升、產業化應用示范,以及一體化實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該項目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三亞海洋生態環境工程研究院、昆山仕弗達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三亞熱帶水產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10家單位共同承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