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在廈門組織召開了 “官井洋大黃魚繁殖水域資源與環境特征”驗收會。會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沈曉民副研究員就本項目的研究工作進行了詳細匯報。該項目取得的系列成果得到了廈門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分會、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集美大學、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水產研究所和黃海水產研究所9個單位的專家和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寧德市海洋漁業局等單位有關領導的一致好評。
該課題經過3年的調查與研究,詳細調查分析了官井洋水域的水質、沉積物、海洋生物以及漁業資源等海洋環境與生態狀況,為官井洋大黃魚繁殖保護區和官井洋大黃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提供了完整的科考資料;分析了官井洋大黃魚生物學特征,明確了官井洋大黃魚的洄游線路、產卵場和索餌場的位置與分布;提出了官井洋大黃魚群體、岱衢洋大黃魚群體和呂泗洋大黃魚群體同屬黃、東海大黃魚地理種群的觀點;首次明確了地形條件和水文環境在大黃魚產卵場形成中的重要性,從理論上闡釋了三沙灣官井洋成為大黃魚內灣產卵場的機理;同時分析了官井洋大黃魚產卵場所面臨的生態與環境壓力,提出了官井洋大黃魚產卵場的保護與管理對策建議。
該項目的實施和完成為黃、東海大黃魚種群數量恢復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官井洋大黃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為當地漁業管理部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