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在香港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介紹了國際大科學計劃“全球海底生態系統與可持續性”(以下簡稱GSES計劃)。

丁奎嶺介紹GSES計劃。圖片由上海交通大學提供
GSES計劃致力于探索全球海底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與動態變化,為推動海底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基礎科學支撐,由上海交通大學領銜,共同發起單位還包括德國不萊梅大學海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MARUM)、法國西布列塔尼大學、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以及印度科欽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單位達40余家。
GSES計劃發起人為上海交通大學深部生命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深部中心)執行主任王風平,深部中心主任肖湘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安德烈亞斯·特斯克(Andreas Teske)任首席科學家顧問,計劃共匯聚了17個國家的250余名成員。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GSES計劃于2024年10月獲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批準。計劃運行至今,已通過項目招募、國際學術交流、培訓等活動,逐漸形成了以中國為主導、國際著名海洋研究單位領銜、輻射全球的“亞-非-歐+X”國際合作模式。
GSES計劃將通過裝備體系化、生境數據化、理論系統化等措施,全面建立海底生態系統知識圖譜、原理解析高壓從抑制到激發作用,整體評估人類活動增加背景下海底生態系統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全球意義。具體工作包括:針對海底典型生境開展“解剖麻雀”式研究,建立較為完整的知識圖譜;解析海底生態系統背后的高壓原理,確定從“高壓限制”到“超高壓激發”的水深閾值;建立微生物介導的“地形-生態-化學-氣候”多學科交叉綜合模型,提升對海底生態系統全球意義的認知。
面向未來,GSES計劃將繼續開發國際標準協議、新型研究平臺和工具以及生態指標,促進海洋知識推廣與可持續決策制定,推動生物修復技術發展和深海生物資源獲取。同時協同全球合作伙伴,推動海底生態系統科學研究,以實現中國代表在2025年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審議目標14“水下生物”主題下的發言承諾:“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海洋秩序;兼顧養護和利用,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強化國際合作,提升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