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造后的斑馬魚,在顯微鏡下身體內外都是綠色。
網易探索4月25日報道英國科學家日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一種身體內外都能發出綠光的斑馬魚。他們希望通過觀察這種斑馬魚來查出污染物會在魚體內部如何作用,會對魚體產生哪些影響,從而解決一些醫學難題。
相關新聞:
科普:斑馬魚的"斑馬紋"是怎么來的?
據悉,很多工業產品都含有內分泌干擾物成分,例如塑料制品和多種避孕藥。這些化學成分若是進入人體或者動物體內,會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性激素的角色,從而導致出現一系列生育問題。此前已有研究發現,內分泌干擾物可導致魚類改變性別,并且也有研究發現,男性精子數量下降、乳腺癌及睪丸癌都或多或少同內分泌污染物存在一定的關聯。
然而,科學家要想追蹤查明到底內分泌污染物進入動物體內或者是人體之后,會如何作用,產生哪些機理,其中困難難以克服。因而有科學家想到可利用發光斑馬魚來作為載體,觀察內分泌污染物在魚體內的運作情況,進而發現到底這些化學成分作用在了哪些位置。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科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yler)表示:“我們通過基因工程技術,讓這些斑馬魚身體內外都能發出綠光,目的就是為了觀察內分泌干擾物在進入魚體之后,會如何運作,具體會在哪些器官上產生作用。這種基因工程技術不會影響到內分泌干擾物對于魚體的作用情況,不會對實驗結果產生任何影響,但卻為科學家提供了極大便利,我們通過熒光顯微鏡,就能夠清楚的看到這些化學成分會對哪些魚體組織產生影響及何種影響。這一研究結果會對內分泌干擾物在人體的作用情況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泰勒也是此次研究的帶頭人。
泰勒及他所領導的科研團隊首先設置了多種可影響荷爾蒙激素分泌的化學環境,其中包括乙炔雌二醇(避孕藥常用成分)化學環境、壬基苯酚(油漆及工業洗滌劑常用成分)化學環境和雙酚A(多數塑料常用成分)化學環境,隨后再將這些經過基因工程改造過的斑馬魚暴露在這些化學環境當中。
這些化學物質目前已成為主要的淡水污染物,可導致生育能力下降,并且增加人類患上癌癥風險。科學家根據不同污染物,設置出不同的化學環境,并且調節其中的污染物濃度,來查明這些污染物的作用機理-通過顯微鏡觀察到底魚體的哪個部分或者器官會發光,即表明污染物作用在了哪些地方。
實驗所得數據會為不同內分泌干擾物的作用機理及作用位置提供參考。例如,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雙酚A同心臟疾病存在關聯,這一結果也符合此前的相關研究。泰勒表示:“我們發現這只處于雙酚A化學環境的斑馬魚心臟部位在發光,于是我們可以針對這只斑馬魚的心臟部位,進一步查明雙酚A的作用機理。”
泰勒及其同事還發現,化學物質也可對斑馬魚的眼睛及骨骼肌產生作用。泰勒表示:“在實驗之前,多數科學家可能都會認為,這些內分泌干擾物只會影響魚類的肝臟、睪丸或者是卵巢,但實際上,這些化學成分作用范圍要廣得多,甚至包括大腦。”
不過如今,熒光技術只能針對剛出生6天以內的斑馬魚來使用,因為過了這段時間,斑馬魚的皮膚會因色素沉淀干擾到觀察結果。泰勒表示:“實驗的下個階段需要培育出皮膚缺乏色素的魚類品種,從而讓科學家也能觀察成年魚類對于內分泌干擾物的熒光反應。”(來源:網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