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梅西大學的科學家近日表示,南極海蛭已經出現了新的變種。而此前的研究已經證實病毒和細菌可通過海蛭傳染給宿主。
生活在南極洲的海蛭一直是致力于研究氣候變化對魚類的影響的科學家們所關注的重點。主持該研究的自然資源研究所的德裔生物學家于爾根·科爾布(Juergen Kolb)說:“情況可能相當危險。如果環境繼續升溫,我們就會發現新型的病原體被傳染給魚類。這不僅會導致魚兒個體受到傷害或者死亡,還會給整個魚群招致滅頂之災。最終商業漁業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都將受到威脅。”
這種生活在海洋中的吸血生物通常都被科學家忽視了,因為它們蹤影難尋,并且不容易捕捉,他說。但是,更好地了解海蛭的生物特性和生態重要性可能會為研究氣候變化給脆弱的生態系統、以及適應性較差的物種的生存所帶來的影響提供至關重要的線索。
雖然研究人員對于生活在南極洲等極端環境中的海蛭了解甚少,但相信它們的生理習性應該與溫暖環境下的淡水水蛭以及陸地水蛭類似。
科爾布說,基于自己早前對北極海蛭進行的研究,全球變暖引起的水溫上升可能會威脅到生活在極冷的海洋中、對于變化非常敏感的其它物種。但是不論升溫幅度多大,海蛭存活的可能性卻很高。科爾布在德國弗賴堡大學時就已經開始從事海蛭的研究。他曾于2006年隨挪威科考船前往靠近北極的斯瓦爾巴特群島。但受條件所限,當時他僅僅抓到了7只海蛭。之后他來到新西蘭,希望依靠接近南極洲的便利,采集更多的海蛭,并通過遺傳分析,確定這里的海蛭與其它海蛭種類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