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布了《世界漁業和水產狀況報告》。報告指出,在全球野生魚類種群中,52%已接近或達到可持續捕撈要求的最大限度,17%的魚類被過度捕撈,7%的魚類資源已經枯竭,而那些處于各國管轄權范圍之外的國際水域內的魚類更是岌岌可危,捕撈狀況令人擔憂。如何加強世界漁業資源的管理是目前國際社會面臨的又一個重要挑戰。
報告指出,世界各海域的捕撈情況不盡相同,問題較為嚴重的是大西洋的東南部和東北部海域、太平洋東南部海域以及大西洋和印度洋中擁有金槍魚的公海區域。報告說,包括鱈魚、大比目魚、羅非魚、金槍魚和姥鯊在內的遠海魚類,由于其活動范圍經常跨越國家海域界限或具有群集洄游習性,過度捕撈或面臨枯竭的種類已達一半以上。
糧農組織認為,與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環境問題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不同,魚類資源遭過度捕撈的嚴重性常常被忽視。由于國內市場和出口市場對魚類和魚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導致魚價上升速度高于肉價,結果吸引了更多的企業和政府資金投向漁業,破壞了海洋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目前,不少捕魚者設法回避許多地區針對漁獲量萎縮和魚群減少而采取的更嚴格的管理規則,世界范圍內的非法、無管制和未報告的捕撈活動仍在增加。
根據糧農組織的報告,全球野生魚類的年捕撈量已達創記錄的9500萬噸,海洋魚類和內陸魚類的捕撈量分別為8580萬噸和920萬噸,包括內陸捕撈、水產養殖和海洋捕撈在內的全球漁業產量每年為1.4億噸,除了25%的水產品用于魚粉和魚油生產外,其余75%直接供人類食用,水產業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食品工業門類。(作者:李海波)